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首 页 | 概况 | 村、组干部分工 | 开心农场 | 村务活动 | 老年协会 | 党建工作 | 创业先锋 | 规章制度 | 文化活动 | 党的群众路线 | 财务公开
当前位置:村务活动 >>> 最新动态
 
平凡的侯寨、乡村平凡中的小人物
——好人郭法旺、一位耄耋老人一生平凡苦难与辉煌纪要
来源:侯寨社区 | 发布时间:2015-11-18 | 选择字号:
 
    夕日曾经有一电影明星叫刘晓庆的,因年青美貌,才艺超众,常受人吹捧,故形迹轻狂,渐不知天高地厚了,她说:“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名女人难上加难。”这是她,爬上艺术巅峰后的一句感言。因为德薄品低的缘故,在狂妄自大难以自持后,私欲急剧膨大,做下了许多害国害民的不义之举,一不小心从高处落入人生深渊,进了十几年的号子。从此由高贵跌入卑贱。使得红遍大江南北的艺名,落进孙山,成了百姓一般普通。
    儿时共读的一位同学,为人不正,常常在同学中间耍小聪明,玩弄伎俩,也是人前好话说尽,背地坏话说完,他常常在背后打同桌同学的小报告,当别人受到老师莫名的斥责时,他就偷偷地乐,并在大家面前充好人。因为都是一群涉世不深的孩子,所以大家都认为他是“大好人”。他也乐享其名,而且装的很自然。66年,在大专院校极左思潮冲荡下,许多早已到三十二中的老校友,唯恐母校不乱,下到原小学煽动,搞瞎折腾,一时间大字报贴满了校园,校长李英杰、主任李中央被拉上台揪斗。学校中有正义感的刘福松班主任和董老师(女老师),找我谈话,刘老师说:“铁汉,这可不行,让外校学生瞎闹,弄不好,领导们的性命可能会出事,由其让外来人瞎折腾,还不如咱们组织个学生队伍,去保住不乱。以此抵住他们进学校。董老师说:“老师给你组织。你不管,外校生就来捣乱,你看,侯寨小学的李青莲、好几个老师都被打的血淋淋的,咱们不搞,外校生非来乱管。”后,我的那同学“小聪明”听说,要立红小兵组织,热情十分、主动担当起秘书工作,并要当队长,后老师不同意他当,他的美梦破裂。他极不情愿,立即反目,立即书写一份退出组织的声明,企图孤立两位好心的领导,然而他的企图并未实现,后来我们组织徒步长征队。也没有人理他,从此以后我所在的小学顺利地实现了复课闹革命的目的。又顺畅地保持住学校的平安。我的这位同学,多行不义,一生以骗人、坑人,五十来岁就一命归西。
    中学时,我有幸遇到了一位女班主任,她为人和蔼,热爱工作,把书教的很好,并叫我当班长,由于她的努力,我们班始终保持在平稳状态。在一些学生文革激情未灭的情况下,少数人乘势写校长李继文的大字报,要我签名,在周老师的制止下,我拒绝签署名字。七个班中,仅余我们班不参加攻击校长的瞎胡闹。所以校长就特别对我们班刮目相待。周老师后来,到省台作领导。但她的那位大编辑丈夫,并未让人省心,当他地位步步高升后(原记者),就与我的恩师离婚,并坚辞不许恩师另嫁,而他却与一位年龄悬殊的年轻女性另觅新欢。待这位名满华夏之流临退休时,可怕的癌症侵入膏肓,他的那位年轻的新欢不知去向。还是结发的妻子送他走完了人生的尽头。然而为人为妻的恩师至今依然健康长寿,守着她的一双儿女过着天伦之乐的生活。家训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人叫人死不可能,天叫人死活不成,天道筹勤,善道罚恶,人道在正。”
    “安分守己,神鬼无权。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万物相安于知足,灭亡于贪得无厌”当然这并非指追求工作和事业,而是指对私欲的无限扩张。明哲讲:“最大的福气莫过于安常守顺,最大的灾祸莫大于盛满盈溢。天地间万事万物没有盛满盈溢而不衰败的。而盛满盈溢也有量的差别的,只有具备深刻认识的人才能够知道。所以有一勺为盛满盈溢,也有以大瓮石为盛满盈溢的,有了大的容量而怀有杯勺的警惕,就大有余庆了。”贤人说的是:能力大的做太阳,能力小的做月亮。普通人就要做陪衬的星星,超其能力,就会失去安然,甚至是罪恶加身,徐才厚大概属此类。
    俗话说,百姓百姓,就不能性。普通人就应该“安贫乐道”,这样总会让人快乐幸福一生的,其实这就是人间君子之道。
   郭法旺,今年已高寿达93岁,对他的一生来说,他就是恪守平民心态而成为侯寨人善慈的楷模,。至今,他是一位被同龄人和我们后人向往与敬重的一位老人。
灾难的1960年,笔者尚七八岁。因为与父母相依为命。当生产队大食堂在无米可炊时,悄悄地解散了,在社员们企盼:“能叫稀溜溜别叫断了粥”的恐惧时。但事实是,天不遂人愿。公共食堂突然停了供应。父亲为了爷俩的生存。果断决定经全家仅有的几件家具,卖了出去。借以保全性命之虐。后又是挖野菜根,又是捞河中苲草,解决饥饿的问题。当时听说二叔家建房,父亲立马前去撺忙。奶奶见我可怜,遂叫上我到二叔家去吃帮闲饭。撺忙饭吃了几天,二叔房建成了,我爷俩又为吃饭发起了愁时,恰巧党支部书记郭载春通知父亲到小鲁河石灰窑厂去干活,为的是解决单寡孤独户饥饿问题。七八岁的我在窑厂的日子里认识了郭发旺。
    那时郭发旺是位厂长,他身穿一身合体的中山装,说起话来总是乐呵呵地,在吃饭时,他笑着对我说:“铁汉,吃饱饭不想家!”说着就赶紧给我找了双筷子和碗,忙着给我先盛一碗饭递到我手里。此情此景使我感动的泪流满面,心里想着,前些时在二叔家当端上饭碗时尴尬,一旁的二婶总是以不屑一顾地冷冷地瞅着,那吃的真是不该吃的嗟来之食。奶奶见状,马上安慰说:“我给这哩,只管吃……”看着郭发旺那副真心实意的笑脸和诚恳的态度。心中充满了遇上好人的激情。其实在吃饭成了天字第一号问题的岁月,能吃上一顿饱饭,真的,我成了一个天下最幸福的孩子,在郭发旺真挚诚心安慰下,也少了被鄙视的忐忑与恐惧。人无论大小,哪怕是孩子,也有一份自尊心!郭发旺很是体恤我爷俩的苦楚,窑厂按规定是中午一顿餐。但是厂长郭发旺对父亲讲:“今后,元兆你天天在这和炊事员耿连荣一齐在厂里值班。”父亲忙不迭地说:“中中。”谁都知道在缺吃饥饿的岁月,留在厂里,那就意味着三顿饭无忧了。父亲心里明白,我幼小的心也一清二楚,是一份特殊的优待,是一份极不寻常的关照。
    郭发旺不仅是一位慈善仁爱之士,他还是难得的对下一代人教育的老师。一次晚上,耿连荣、父亲和我,围着火炉,一边烤火,他们一边拉闲话,当大人说到动情之处时,我竟情不自禁地也接上个话把,以显示我的存在。刚开始是父亲用眼睛瞪我,想制止我插话,可童心犹猿,难以自制。郭发旺见了笑着对我说:“铁汉,小孩子要多听、多记,大人说话小孩家可不要接下句,要懂礼貌……”因为我知道要不是发旺爷,说不准还得挨饿。于是,我认为他说的很对,从此我改掉了爱接大人下句的习惯,以后即便是在课堂上,老师讲的多么符合自己的口味,在“不接下句”的警醒下,从此从来没犯过此类错误。当有学生接老师下句时,我就会认为他们不知礼,不懂事。
    当笔者到了六十而耳顺之年时,有机会成了写字人,就又想起童年与郭发旺的那一段感人至深的缘分,就无意中赶到了郭发旺家,见到他时,他已经是双鬓雪白,脸上刻出了无情岁月的印痕,已成了一位耄耋老人,但脸色依然红光,两眼炯炯有神,慈眉善目叫人感到亲切,只是身子行动迟缓,说话声音洪亮。一见面我就说:“法旺爷,我叫铁汉啊!”他笑着说:“没变样,只是也老了”一番寒暄,一番热呵。在我的请求下,他深思了半天,给我讲述了他的一些往事:郭发旺家庭出身殷实,由祖上传下来几十亩田地,生活比较平实,他有兄弟五人,他排行老二,使他有机会读了几年私塾。学得了一手好字,书法有较好的功底,同时也学就了孔孟的仁义道德的人伦理念,懂得了做人为事的道理。除读书外,因家庭农事牵累,放学后,要从事一些割草扫地的劳动,由于他读书很用功,常到晚上给家人汇报一天的学习情况,为此深受爷爷的喜爱,又因为他时常主动清扫庭院,帮助奶奶摘菜、擦桌子、喂猪、喂羊,从而常受到奶奶的夸赞。小小年纪的郭发旺在上学的路上,见到有推车运粪的邻居上坡很吃力,就主动用力推一把,在给人提供帮助时,遇到老人就叫大爷,见到年轻的就叫大叔大婶,一来二往,左邻右舍都说发旺将来一定有出息。可以说,郭发旺年少时以勤奋好学,助人为乐为代价中,在乡邻赞誉氛围中度过了他的幸福童年。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侯寨遇到了春季大旱,田地颗粒无收,待种上秋庄稼时,又遭遇蝗虫灾难,漫天的飞蝗铺天盖地从黄泛区飞来。郭发旺跟着全家人抡着扫帚铜锣齐上阵,阻止蝗虫侵害庄家,然而是徒劳的。飞蝗灭绝了侯寨人的生存希望,饥饿的人们纷纷逃离家乡。活着的郭发旺一家人也在长吁短叹发愁,年轻的郭发旺经人指点,他从家中取来仅存的十块银元,到集上买了一袋小麦磨成面粉,推到县城卖了出去,他又不停地做起了贩卖面粉的生意,尽管利润微薄,但是,因为他的精明和辛勤,换回了全家人的温饱。顺利的换来了了免于死亡的恐惧。他的父亲对爷爷说:“要不是老二能,说不定咱家死几口人!”
    有知识有文化,能吃苦,又会精打细算,而且郭发旺又有为人处事厚道的品质。使得他在解放初期,就被村党支部选中,当了一名村会计。从而使他走上了公共事业专职化的道路,由于他真负责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认真劲,在群众和领导班子中赢得了认可和美誉。因为他德行好又乐于助人,所以,许多群众家里有矛盾求他调处,他从不推卸,并以设身处地的言传身教的方法,平息了许许多多乡邻、家庭纠纷。从此郭发旺被乡亲们称作“和事老、大好人。”
    郭发旺在从政几十年中,常常在伙计班中,总是以尊重他人为重,从不争风吃醋,总是一事当先,先替别人打算,见困难就上、见利益就让,他在村(大队)最困难时代,主动向党支部书记郭载春申请去办厂,为集体组织去增加收入,以解集体经济之困。他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和贡献,却从来不要名誉和地位。当党支部成员一致邀其入党,他会心地说:“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我不正是干是的这个事儿,我自由惯了,留在党外一样,多让年轻人入吧!”郭发旺辛辛苦苦任劳任怨二十多年,做了许多有益于公众的事,工作二十年的他从来没要过一张炫耀功劳的奖状。按他的说法是“奖状的名誉是鼓励年轻人的,给他们比给我强……”
    后改革开放,党提倡并允许一些人先富起来,他就和刘中央、郭麦来商量着办了一处“信合”商店。一经营就是十年,十年间他和老伙计们没红过一次脸,闹过半点矛盾。当笔者今天问到此事时,刘中央爽快地说:“哈!发旺那人,没说的,俺俩也都全都学会了好人郭发旺,要说发旺事儿,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笔者的简述对郭发旺也就是挂一漏万的简述,根本就是一种浅薄。然而,看今天,一些人的龌龊,当权了,得意了,还挂着党员干部的招牌,就是不能自持,徐才厚们、大小官员吃的公家饭就是不干公家活,唯官是图,为权图利。整天叫党不放心,不叫党中央省心,天天要对他们讲“底线”高压线的教育警示。如此,一些人应当感到罪恶的耻辱。好人有好报!郭发旺今年93岁了,上苍善待着这位好人。
郭铁汉/文
2015年11月18日
【打印】 【关闭】
主办单位: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乡侯寨社区管理委员会
地址: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乡侯寨社区 邮编:450062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豫ICP备110156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