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一生洋洋洒洒大作无数。其作让人感觉到的是:所有名篇巨制,很少涉猎颂、奉达官显赫权势的,即便记述历史,多写的是名不见经传,却能是使中华民族脊梁精神彰显的小时、微事、小人物的事。鲁迅先生无论是“呐喊”、“彷徨”还是“故乡”中的祥林嫂、《阿Q正传》,从来都是倾注的是一腔热忱和悲悯大众情怀,他所关注的往往是社会地位十分卑微的小人物,但小人物身上却闪耀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善良与正义的美德。在鲁迅眼里,中华渊源流长的历史构建中,小人物们的德行才是历史行程的主体,而不是帝王将相、圣人贤士。尽管他在民国初,鲁迅早已身居国民政府教育部高位,并享受着达官贵人的优厚,可以说是一位日理万机的显要,但他对此种种并未十分关切,却把民间一些区区小事铭刻心间,并不惜笔墨的予以重笔浓墨的给以褒奖。
在《一件小事》中说:“我从乡下跑到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但有一件小事,却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什么小事能使这位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他心清气爽呢?说的是一位黄包车夫被碰瓷,车夫要面临被警察罚款的生存危机。乘车人鲁迅催促车夫选择逃离,规避风险,然而,车夫也是经不得半点风险的穷人,但车夫拗着非认死理,并不为鲁迅好心之劝所动摇,淡定而不可通融的坚守,等待警察做出公正。对此,鲁迅深感自叹不如,他想:“几年来的文治武功,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新生,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造梦,林林总总,一个社会小组织,一群人要干一件利他之公益之事,总是被同床异梦之私所挟持,自然领头者苦口婆心,口干舌燥,敲钟击鼓,“立木示诚”,然利已之欲推三阻四,“中梗阻”淡然。事进难也,笔者亦常心乱。心性忧忧,不知可否,顿然于中。一日,晚归,至4路公交站牌,见一黑暗处有一熟悉人影晃动,近时,呵!原来是乡亲——郭国钦。笔者问:“国钦爷们,八点多了,你在站在这弄啥?冷不冷?”郭国钦回应:“嗨,你不知,我在这公交站值班看场。你看这一中路才二十几米,常有大翻斗车停的一街两行,还有商贩乱占道,出租三轮车拉人就停在路中间,使交通经常堵塞,来回4路车出行都很麻烦。我看不惯,就带上元魁书记给我的执勤红袖箍,一个一个撵。为了不叫大车乱停,凡是我在场站值班,我就不叫他们停车。一开始,不叫停,有的司机还吹胡子瞪眼说我管的宽。后经反复劝说,最终他们不在公交门口以东停了。”郭国钦以朴实的话,说的笔者心里激起往日记忆的浪花。说实话,自从2013年冬天,4路公交车在这一段站,这儿就成了买卖一条街,商贩们看到了人来人往的商机,这个开个摊货卖柿饼水果,那个摆个三轮车卖饮料,还有人就路铺摊卖玩具、花草、鞋垫,总之是,道路两厢成了马路市场,加上一拉两行的车辆,使原来不宽的道路拥堵不堪。车、人行走只得在路中间狭小的空间中挤挤扛扛,道路的畅通成了一道难题。社区领导对此难题也十分头疼,也曾不断深入管理,但是效果甚微。很有难度。说心里话,笔者也看到了这种种乱象,心感焦急,只是力不从心,难以作为。只是近半年来笔者突然发现,这一乱象消失了,道路两旁没了乱停乱放的车辆,商贩也都不知去向。笔者深感惊讶,听了其貌不扬的郭国钦一番随口话,才得知,是他解决了这一马路拥堵的大难题。
钦所说所述,在别人看不会相信,但我信,因为郭国钦同我的岳丈都是一个村子的,而且他妻子的姐姐是我的同学,在我的印象中,郭国钦岳父家都是好人。因有了这层关系,老实巴交的郭国钦对笔者总有一些亲上加亲的亲近,无论是见面还是在路上碰面,总是要乐呵几句话。在我眼中,郭国钦就是一位标准的庄稼汉,脸上常常沾满灰尘,穿着也是寻常服饰,脚上是一双脏兮兮的鞋子,走起路来也没有气宇轩昂的派儿,总是无精打采的样法儿。郭国钦弟兄五位,大哥曾是老村长,其余兄弟有的是工人,有的当过组长,总之他是一个纯粹的大老粗。在村中乡亲眼中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老实人,从来没显过山露过水,也就是说谁也没有把他当做人物看待。就是这样一位极普通的人,也有着一副利他的热心肠。记得去年庙会,村里为治安组织巡逻组,当红袖标发放时,他怯生生地让书记给他发一个,书记见其态度诚恳,给了他一个。后在庙会上,工作的十分认真,郭国钦竟在戏台前像模像样的管着管那,忙个不停,一直到庙会结束,又正儿八经向书记,郑重交回红袖标。
璀璨星空下的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看着那宽阔的马路。若有所思地在想,侯寨的市场有专门的管理团队,他们是在履行职务,别的似乎可以不管,如一中道路的清障,没人理,而郭国钦却放不下这个心,而且是主动管,硬是让马路管理空挡,以羸弱之身给堵上了。
在论语《公治长篇》讲:“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立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说的是十户人家的小地方,就是有像我这样对公忠心,对人诚恳利人的人,只是比不上我这般热爱学问罢了。可以这样说,凡有人群的地方都存在雷锋、焦裕禄、张思德一类,关心他人关心公共事业的普通人,虽然他们一生与财、权、势无缘,也不思想谋取高官厚禄,却总怀一颗纯朴仁善之念。身体力行地默默无闻地从利他的一件件小事做起,从而给别人带来了便利和舒畅。他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利于他人的人,他的善举就值得称颂。
郭国钦并不会之乎者也的念仁经,但他的苦难人生经历会告诉他,“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朴实生存之道, 他更明白:“大家好了,自家才会更好。”然而许多先富起来的“土豪”至今也不明白什么叫:“一人富了不叫富,大家富了才是福”的至理名言。电影《一九四二》里面演绎的就是这样 的故事:“千百饥民吃大户,将富甲一方的土围子攻破,抢财物、杀人放火,几十人的大家仅余三个人,都一齐和难民往西奔跑....”
在哪里!好人就在我们身边!不是侯寨缺少雷锋,而是我们缺少发现雷锋的一双慧眼。还有,就是我们有一双善恶不辨、黑白不分的唯利是图的马虎之心。认为普通农民,老实人做了好事,也不值得彰显与赞美。反而以为是傻人在做傻事。做了也白做,确死他不亏,云云。尽管一些自认为被埋在“三严三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书山会海中的高贵者,也难以和雷锋、张思德、郭国钦们的英名挂上号,因为他们压根就是冲着名利来去的。
郭铁汉/文
2015年11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