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四个全面”所概括出的战略部署,犹如新鲜的春风,催促着上层级的领导干部再渡“玉门关”。“全面小康、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如雷霆万均之力,鼓扬起“行政之舟”飞速地运动起来,去经历哪,经济狂潮的颠簸。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什么是基础-----地基,什么是政党国家之基-----每一个经营单元,每一个村庄社区,已往上级的“急”往往是忙于救火,而忽视了“禁火”,忽视了什么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是国家的稳定之基”仅抓所谓的维稳,强调“堵”疏忽“疏”,只加水以止沸,不知釜底抽薪,仅止民怨于路,不知抽刀断水,水更流的辩证,在民不“急”时,懒疏理的“官本位”习惯思维惯常下,做个太平官,仅凭小问题变成棘于大事,来了只一句“刁民”了结。今天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政治履新中,各级领导转作风改政风,纷纷走出机关大院,放弃安逸,下基层 ,走村社,让基层看到党执政的身影,让群众看到奔小康的希望。
就官员而言,下乡访民情,仅是不足挂齿的区区小事一件,然则对于常年劳苦于田间地头的百姓来讲,他们的生活并非全部是一路幸福,一生快乐,往往为劳作所累,留在心中更多的是苦愤和烦闷,再加上叠加在诸多的心结和难以怨情,难以在熟人社会圈内消化,久而久之由小情绪转为症结,就会在社会中得到爆发,所以,尽管草根干部辛勤有佳,但由于常处在“面熟”氛围中,使得干部的努力,不被正确评价,从而使干部的进取锐气,进取心遭受到重创,干部的情绪得以滋生出,庸、懒、散弊端凸显出来了,所以发展就成了问题。
俗话说“十顿饭是仇人,一顿饭是恩人”许多矛盾就掩盖在“面熟面话”中了。毛泽东在革命初创中也遇到过同类的问题,那就是“外来的洋和尚好念经,本地的土和尚念得经不好听”。即便是土草帽干部把经念得十分到位,因为缺乏常规的被评价,总在琢磨到底做的对不对呢?加上少数不明就里无端挑刺,心里总是不很踏实,总是不断在问,我做的对还是错,对在什么地方,错又在什么方面,如:全乡各个村都使民房加盖了五六层,而侯寨按照上级要求,就是不准加盖违章建筑?如:开会很不容易,开一次群众大会,费用工钱怎么办,没办法,就想利用现成的微信平台,对行政,便民决议在信息平台上公示,以最简约的办法使开“群众会”这一难题不成问题。对此总是拿不准主意,是对是错,应有第三方来评价,党支部书记,主任才心里踏实。
谁是第三方呢?党支部、管委会、干部们想起了上级领导应该就是我们的评价者,机会终于来了。
2015年6月19日上午11时,郑州市二七区纪委书记张全金一行来到了我们侯寨社区会议室,我们很兴奋,党支部书记,全体干部也很高兴,支书一口气汇报了侯寨履职以来的所作所为,纪委书记细心听了支书的汇报,尽管支书讲的都是侯寨一件件为民办事,但纪委书记张全金却听的津津有味,并不断插话说:“元魁,你上的是啥学?”支书说:“我高中毕业”。张全金书记又问:“你知道我是啥文凭,啥学历”,支书说:“不知道”,张全金若有所思的说:“我是硕士生啊”,支书很是惊讶,张全金书记讲:“侯寨党支部思路很好,面对当前农村空心化的现实,敢于创新,有利于基层情况应对,大胆摸着石头过河,规避上下不畅,利用手机这一现代通信形式,打造“四议两公开”执政便民,民主公开,很好啊!这个典型可以推广。”当他看到村公务流程中有:“开会时,不要喷大江,拉闲话”时,张全金说:“有乡村气息,很平常,谁看谁懂,通俗易懂,多好啊!就是要有百姓气息,很接地气,贴近农民,好!”
接着张全金书记不厌其烦的说:“再放一遍,我得再品读一遍........”
是上级领导给了不仅是恰如其分的正确评价,更给侯寨这一团队充分的信任和热情的鼓励。为此,党支部书记和社区三委干部兴奋的当夜半宿没睡着,第二天,干部们又聚在一块,还在议论着昨天张全金书记来社区的情形,有人情不自禁的唱起了“麦苗儿青来菜花儿黄!毛主席来到咱农庄.........”嗨这歌声又在绕梁三匝,意犹未尽啊;一个字:美!乡下人没见过什么世面,千万别笑话啊。
郭铁汉 / 文、图
2015年6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