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是古代哲人写“陋室铭”的一句名言。今天在人们处处看到豪宅大院,铅华楼堂比比皆是的当今,甚至寻常百姓家家户户也都住上了三层小楼的时候,谁会对侯寨社区那不起眼的二层小院惊叹感兴趣呢?的确,当一些陌生外地人,循着电话指示,千瞧万瞅,还是难以相信,近在咫尺的平方老院会是二千八百多口人的办公处所。这样任凭他的识别能力绝不一般,还是得叫院内的工作人员出来迎接,外人这才恍然大悟地说:“呵!往东一看,不就看到侯寨社区的牌子了吗?你看!真是的。”客人这时才有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遗憾!
侯寨社区现今的办公小院的西面就是一条马路。站在马路上看它,这处全村的办公房子,绝对其貌不扬,从外观上看犹如上世纪民宅一所。今个儿,看它,很有点像,被谁舍弃的旧厂院,特别是在四面高楼的映衬下,实在是一个不起眼的老旧建筑。要不是墙上布置一新的一溜宣传栏,谁说这是这里是村委,绝对没有人信。笔者因为归属被公示电话者,每每有陌生电话求助,你即使指路导示精确到五米,他那厢站在院子眼前,还吵着,找不到村委,为此,笔者不得一次次走出村委大院去接洽。习以为常轻车熟路的我,也多次为问事人的愚蠢而感到好笑。烦事多了会自省,后,我把自个当作陌生人,绕着村公所转了一圈,有了新的感知,往远近细看,群众个个家的二分半院,早已是屋宇高耸,唯独村委的房子是老旧的东西,心想,怎么能怨客户的眼神差呢?
“岁不寒无已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这是大学问家荀子说的。其意也正是说的是侯寨社区一班后生的奋斗不辍的精气神,自2006年来,十年中,在党支部的鼎力笃行治穷致富的道路上,始终坚持着“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的信念和矢志不渝的一股尽头,在一没资金,二没企业做底垫的穷白窘迫中,用实劲,实干着的胆气豪迈。硬是修了东西计三公里的水泥路,还重新建设起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郭氏祠堂。硬是上挂下联,让四个居民组重新打了四口饮用水井,每个井深都深达300余米,并解决了近一千六百口人的吃上洁净水问题,还申请办理了四个350瓦变压器,解决了电力供应不足的急切。对此不明就里的城里人会说,这不是个事,但在穷乡僻壤的穷村,不仅是事,还是个头等大事,一切困惑都在于一个“穷”上。一个百万千万的城市,动辄投资上亿不是问题,它凭的是财政撑着,干嘛是事儿。就这十个八个热心于集体公益事业的年青人,把谁见谁说干不了,干不成的事给摆平了。
在“一个和尚有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语境下,把一班人组织动员起来去“三严三实”去干事,绝不易。在人人为我,我为我的实验田里,长出的人心决对不古。党支部主要领导首先要练就打铁就要自身硬的不烂真身,才能以德齐家平天下。往具体里说,得团结一班人,干点事儿,去人心凝聚,聚力聚气。“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通过《素质培训》大讲堂,把分散的心,收拢起来,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的竹子精神。赢得了全支部100名党员的拥戴,连续三届,被群众、党员的信任。
白居易老先生在一千多年前说:“千里始于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亦如此,行之贵日新。”侯寨社区陋简于屋,却内中存精,近十年的奋斗,乡区市也并没有亏待他们,曾获郑州市文明单位,出了一席人大代表名额,两位草根村官进入公务员序列。
“马不必骐骥,要之疾足。”侯寨这群千里马正在朝着小康之路疾奔。你看,又引来了4路公交场站!
郭铁汉/文
2015年2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