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7月5日晚上八点整,侯寨社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培训会在社区会议室准时召开,此次是第十一次村、组干部集中学习。就如何做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进行培训。
此次培训会学习了四项内容:1、改进作风不落实就会落空;2、人民观点:务实是质朴的方法论;3、“照镜子”重在找到差距;4、用群众信任的方式解开心结。通过此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学习,进一步查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整改到位,深刻领会、认真把握,扎实开展落实好教育实践活动。
附件:(学习材料)
改进作风不落实就会落空
据新华社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6日主持召开调研座谈会,就如何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再次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他在会上强调,改进作风不能雷声大、雨点小,“不落实就会落空”。
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出台后,中央带头践行与民众自发监督形成了一股合力,双向挤压着不正之风的滋生空间。公款消费、奢华宴请、铺张浪费被媒体集中曝光;不良文风会风得到有效遏制;奢侈的乔迁庆典让江西贫困县的若干责任人丢了乌纱;十二瓶高级红酒“放倒”了珠海国企高管——类似新闻都说明了,八项规定是“来真的”,绝非走过场、做样子。
什么是落实?落实意味着力度和持久度。风行草上,草必偃之,在中央厉行八项规定的压力之下,不良的官风政风也会暂时“倒伏”。但一时的收敛可能只是“避风头”,如果各部门、各地方改进作风没有力度和持久度,就会有无数人左右观望、察看风向,潜规则的“雾霾”亦会在风过之后再次合围。所以,不仅喊口号、走过场不是落实,那些一时落实、短期落实的行为,长远看来也是一种落空。
落实必须形成制度、变成规则,最终沉淀成为价值观,这也是保证其力度和持久度的方法。改进工作作风看似是一场“务虚”领域的战斗,实际上是制度建设的推手。没有对三公经费的严审、严出、严处,没有群众监督机制的畅通,没有制度反腐的发力,没有干部选拔制度的完善,也就没有高效务实的工作机制、清正简朴的工作作风。因此,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同样意味着同步进行这些制度建设、规则约束,将改进作风看成一场运动而非一种建设的态度,也会导致“落空”。
成为规则,意味着人人遵循;成为价值观,意味着人人信守。从前者变为后者的过程,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形成公序良俗的过程。中央厉行八项规定以来,民众与媒体自发监督地方行政的文风会风,自觉抵制豪华宴请、舌尖上的浪费,价值领域的涤浊扬清,需要这种人人参与、人人喊打的社会氛围。
只有社会主流价值得以正本清源,各类潜规则、不良作风、灰色文化才会彻底失去遁形之所。所谓“落实”,最后的落脚点应该就在这里吧!
人民观点:务实是最质朴的方法论
知难行更难,要想知行合一,既需深谋远虑,也得看准就行动
讲实情、谋实效、靠实干,严求实、看落实、重务实。梳理描绘近4个月的发展路线图,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唯实的气象使人耳目一新。如果选取一个字,来概括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和施政风格,“实”字无疑再合适不过。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这些警句既朴实生动,又微言大义,被不少人记住,并在津津乐道的复述中,成为当代社会的时政流行语。
朗朗上口的短句,反映了求真务实的为政新风。转作风、动真格,访真贫、问真苦,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人们在这些郑重的表态,更在党风政风切实的转变中,体认着“有勇气、有智慧、有韧劲”的魄力和决心;从文风会风改起,从具体事抓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对中国现阶段国情尤须有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从内部状况看,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从外部视角来看,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也没有变。我们既有GDP逾50万亿人民币的经济总量,也有PM2.5屡超500带来的环境困扰;既有粮食九连增累积的端稳饭碗的信心,也有社会信任度降低语境下的食品安全难题。复杂而庞大的中国,存在许多难解而待解的结,也并非三言两语就能凝聚起共识,更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在这个意义上,知难行更难,要想知行合一,既需深谋远虑,也得看准就行动。
“再出发”的动员令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发出。带领13亿人一起爬坡,务实可谓最质朴、也最管用的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不遮掩问题、不回避矛盾,直面困难、求解药方,找准路径、埋头苦干。求新的行动背后,乃是积极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如能看到真贫就值了”,有这样的务实调研,才能作出没有贫困地区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战略判断;“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有这样的务实忧患,才会以“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决心剑指沉疴痼疾;“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有如此的务实真言,就必定会展示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再深的水也得趟的革新姿态。
务实作风折射务实理念,务实理念引领务实发展。牵引中国这列动车组,并对高速疾驰中的潜在问题始终保持警惕,殊为不易。但惟其如此,才能在发展道路的规划上、具体政策的制定中,秉持客观、理性,以清醒的头脑砥砺前行。凡事欲成,也需在理想与现实间作出可能的取舍。正因此,新型城镇化这一驱动内需的强力发动机得以加速运转,并被明确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抉择。这既是对城乡、区域两大差距的勇敢直视,也是立足脚下,对几亿人生存状态的现实观照,更是保持经济快速平稳增长的务实之选。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务实的理念,最终要靠行动的落实去体现。现实治理中,这样的不良习气并非罕见:有时是口号喊得山响,表态格外动听,实功虚做,以中看不中用的表面功夫应付组织、忽悠群众;有时是“唯上”盖过唯实,从字面上生搬硬套“精神”,却全然不顾实际情况,看似跟得很紧,实则错得离谱。如此作风,无疑是贯彻务实理念的巨大挑战。只有从吏治抓起,将诚实、务实、踏实作为考核干部才德和政绩的重要标准,才能力避“空头政治”对求实精神的无形消解,防止“虚应之道”让务实要求“悬在空中”。
怀抱梦想,风雨兼程。离彼岸越近,可能遭遇的风险和挑战往往越多。而成就中国梦,必须踏踏实实走好中国道路,这是走向现代化与民族复兴的务实选择,也是亿万中国人前进中的共同心声。
“照镜子”重在找到差距
——如何落实十二字总要求之一
“召开一次高质量的专题民主生活会”,这是教育实践活动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环节的重要内容。如何开好这个会?“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4句话、12个字的总要求,给出了根本遵循。
这其中,“照镜子”既是关键步骤,又是重要方法,决定着活动能否取得实效。宗旨意识是否坚定?工作作风是否端正?廉洁自律是否够格?只有以党章为镜、以廉政准则为镜,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才能聚焦作风之弊、行为之垢,在活动中找准靶子、有的放矢。
坦率地说,在一些地方,照镜子不大受欢迎。有的同志自我感觉良好,懒得照镜子,动辄曰“寡人无疾”,两眼蒙蒙,双耳聩聩;有的明知自己有问题,害怕照镜子,担心光可鉴真,讳疾忌医;有的只愿看自己光鲜的一面,习惯盛妆出镜,言必谈功劳成绩,自我膨胀、自欺欺人;还有的喜欢拿着镜子照别人,认为自己美得不得了,看到的都是别人的缺点问题。这样的认识,不符合“照镜子”的本意,只能是“闭塞眼睛捉麻雀”,把不住问题的脉、点不到矛盾的穴,让活动成了花架子、批评成了走过场。
照不好镜子,或是不愿照镜子,反映出一些同志还存在不以为然的思想,怕照出差距有压力、照出不足挨批评、照出问题被处理。“丑媳妇总要见公婆”。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对我们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必须有敢照镜子的勇气、照好镜子的决心。藏着掖着,只能把小病拖成大病。敢照镜子、勤照镜子,特别是对缺点和错误多往深处照、细处照,使之纤毫毕现,“找出差距”的要求才不会落空,“修身正己”的初衷才能够达到。
照镜子,关键是要找准镜子。照什么样的镜子,决定着能看到什么样的问题。如果照的是哈哈镜,自然变形走样、难见真章;如果照的是朦胧镜,云里雾里“看起来很美”,也难以反映实际问题。镜子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才能把缺点看得清清楚楚、把问题看得真真切切。对照党章,增强党员意识;对照廉政准则,增强廉洁意识;对照改进作风要求,增强自律意识;对照群众期盼,增强公仆意识;对照先进典型,增强先锋意识。这样照镜子,才能搞好教育实践活动,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照镜子、亮底子,是活动要求,更是思想考验。有抛开面子、揭短亮丑的勇气,有动真碰硬、敢于交锋的精神,才能达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要求,以实际行动密切血肉联系,取得群众满意的成效。
用群众信任的方式解开心结 ——《 人民日报 》 如今做群众工作,并不限于社区农家、田间地头,也延伸到网络世界。某种程度上讲,网络的普及改变了社会治理模式。政府要积极主动与网民接触,同时创造条件让网民接触政府工作,了解施政实际。近期身边发生的几件事,更让我意识到,这既是一种新的方式方法,也是提升治理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2013年9月,宣城中学整体搬迁到新校区,原校址交由宣城第六中学使用。由于迁过来的新六中属于优质教育资源,受到全市群众尤其是学生家长的广泛关注,很多人通过网络表达意见,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就近上六中。但现实情况是,师资有限,校舍容量有限,难以全部满足周边地区就学需求。对此,相关部门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了解释,但仍有很多家长不理解、难接受。有学生家长甚至通过多个网络论坛屡屡发帖质疑:“为什么我的孩子不能上六中?”言辞激烈。我要求相关部门在网上及时回应,与家长积极沟通、做思想工作,但舆论仍无法平息。后来,我让市委秘书长带队,组织部分“两代表一委员”、律师代表和这位家长在内的网民代表,到学校实地察看。百闻不如一见,学校状况确如我们解释的那样。一些网友主动把见闻在网上发表,为政府作解释。那位屡次发帖的家长也表示了理解,还发帖对我本人表示感谢。 这件事启发了我:很多时候,处理这种影响重大的网络舆情,单靠文字答复或者口头回复还不能取信于网民。组织群众代表实地察看,帮助他们更好了解,并且通过他们的镜头和文字来发声,比政府单方面的回复解释更有说服力。很多人对政府的工作产生这样那样的质疑与误解,其实并非故意找茬,也并非不支持,而是他们没有一个合适的了解渠道。提升治理能力,改进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需要发挥好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平台作用,用群众信任的方式来赢得群众理解。 因此,从去年开始,我们在文明城市创建中,高度重视并致力打造网络文明创建新平台,征集网友关于文明创建的意见建议,组织网友开展文明出行、文明行为大讨论,举办“网友看宣城”活动,用网友熟悉的“网络语言”,充分展示我市的美好形象,形成网上与网下良性互动、虚拟与现实文明交融的良好局面。 实际上,拓宽渠道让大家发表意见,创造条件增进相互沟通,不仅能帮助更多群众更好地了解各种事件的本来面貌,还能增强施政公信力,在更大范围聚集共谋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干明白事才能说明白话 面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面对群众的一些质疑,如何把握舆情,怎样有效回应,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共同问题。特别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互联网时代,如果相关部门不能给一个明白说法,很多人就会以自己的方式讨说法,让政府工作陷入被动。 一些地方和部门面对舆情,之所以无法消除群众疑惑,甚至有时候还谣言四起、激化矛盾,根子还是迷信单方权力,不懂得如何开展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把“封堵”作为习惯动作,以“官腔官调”为应对原则。宣城之所以能让民众质疑软着陆,就在于他们不仅简单回复,还邀请市民实地考察,让群众告诉群众,实情是怎样,帮政府走出了“塔西陀”陷阱。
当然,光话说得漂亮没用。“事出有因”并非总能取得谅解,“解决有道”才是消除焦虑的良药。只有把事情做在明处,让群众明白问题所在,同时看到解决的希望,各种舆论引导的方式手段才有用武之地,政府才能以公平换来太平、用公心赢得民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