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这样的尴尬局面,让老百姓深感各级领导机关某些部门有些像旧时代的官府衙门。失却了人民政府为人民这一要义。将人民公仆的光辉形象变成社会主义的不应有之角色。对此情形,老百姓深恶痛绝。这一不应有的事情的出现,皆由于人民民主的不充分、过度集中造成的。即次,政治体制改革已被提上国家层面的议事日程。
“门好进,脸好看,话好听,事好办”这样的恭亲躬事问事、解决老百姓一时之急,变得容易又方便,很受老百姓的欢迎,以至于不仅如此,还要屈身就衣,走街串巷,田间地头去嘘寒问暖地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当然这样依靠群众、相信群众,把群众当亲人的亲密、爱民情形,只能是发生在充分民主的基层村级社区机关里。这里的所有的干部才真正是人民的公仆。当然,好评如潮,干部们谨言慎行,如履薄冰,如遇地雷阵。办起事来热情有佳认真又稳妥。除非不想再任又不乐意再当要面子活受罪的公仆。一个天下,两层境界,先行先试的基层民主,给最下面的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群众得实惠,国家得稳定,两全其美,天下大定,皆大欢喜。
话虽这样说:“宁率千军,不领一社”依旧是民选干部之重,几千口子的一个大家。对不住谁,都意味着多了点信任危机。所以自实行大民主以来,领头羊们三年一小换,六年一大变。这样的频率更迭,使众多精英们,无心于村社的长久规划与发展。整天忙于媚俗之应付。试想一个几千人的区社,那天不遇点是是非非,三天两头的婚丧嫁娶,那户人家的喜愁哀乐,不需事必躬亲,赔上时间,赔了精力,赔了金钱,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任何针鼻大的小事,必须放大了办,全力以赴的办,挑灯夜战成常态。再说群众是英雄,但也未必个个是雷锋。稍有不顺,又要做回恶水缸,冤大头。几年下来,臭不可闻是常有的事。
有人说,身正不怕影子斜,那是戏里说的,真实世界里并非如此。土改老书记郭载春一干几十年,是没人说三道四,但一下台,就杳无音讯,没人再去攀点亲情什么的。当然那是早年的做派,今天再提是犯傻,充愣。
基层民主干部归根结底,既是一位平民百姓,又是一个上承领导机关,下担群众冷暖的双肩挑的担山人。其是这半官半民的双重身份,就是一位铁肩担道义,双手托两家的志愿者,历史重任的肩负者。每天都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打理着千家千户的繁杂的琐事,还要应承着党和国家交给许多指示指令的贯彻落实。对此如要懒政,换来的一定是一波波的埋怨声,还有上级领导的指责。要完成领导意志下派的任务,势必有所成就有所得罪。时间一长积恕甚许。决没有国家行政干部调来调去的,异地重干的优越性与可能。所以造就“杨水才”之类“小车不倒只管推”老黄牛式的优秀者们。他们才真正是“先天下而忧而忧,后天下而乐而乐”的公仆,这样像鲁迅先生所赞许“吃下青草,挤出的是奶”的奉献者。
最基层、最“三农”正是有了这样的一些进取者,才推动了中国革命、中国建设、中国梦想、中国美丽,历史车轮的不停歇。侯寨乡村建设的力挺者,引领者就是侯寨党支部、管委会、监委会三委的同志们,这如是,不是说他们是无过错的人,而是缺了许多许多中坚,侯寨的变化,不可能这么快。
|